办公系统
个人会员
单位会员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资讯 正文

电磁环境认知与管控 | 第十六届电子年会专题论坛日程抢先看

2022-07-29

由中国电子学会主办的第十六届中国电子信息年会(CEIC),将于2022年8月13-16日在广州市黄埔区开芯国际大酒店举行。 “电磁环境认知与管控” 专题论坛由张明高院士、吴健研究员担任主席,郭兰图研究员担任召集人,邀请朱庆林研究员、黄标正高级工程师、王宇研究员、罗乐教授、史清江教授、张海霞教授、方四安副总裁等领军专家学者,分享电波传播基础研究历程及国际电联最近研究动态,交流电磁感知与量子交叉科技前沿,研讨电磁频谱及其传播环境的智能认知、建模与预测,以及电磁频谱管理与对抗机理。诚挚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共同交流。


—————专题论坛议程—————


image.png


—————论坛主席—————


image.png

张明高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研究员级高工


个人简介:

张明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副总工程师。长期致力于地面和空间无线通信及频谱管理等领域的电波传播预测技术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在地面超视距对流层通信方面,提出了广义散射理论模型,建立了全球适用的对流层散射传输损耗统计预测方法。主持研究确定了一套适于中国及邻近地区卫星通信系统规划与设计的电波预测方法,在卫星移动通信方面提出的海面反射衰减预测方法,形成了ITU-R P.680-2建议取代了仅适于1-2GHz的日本方法;电离层闪烁长期统计预测方法形成了ITU-R P.531-4建议,这些理论成果为我国有关卫星和飞船的通信系统的论证和设计提供了电波传播方面的科学依据,获2001年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在地面无线电业务电波预测方法研究中,对Hata模式的改进使适用距离从20km扩展到100km,此成果已纳入ITU-R P.529-2建议之中;有关大气衰减的简易预测改进方法被纳入ITU-R P.676-3建议,取代了英国方法。在研究历程中,形成国际电联5项国际标准,撰写4部专著,编制4项国家标准,先后9次获国家级和部委级科技进步奖,培养了一批博士、硕士和科研骨干。



image.png

吴健

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研究员级高工

电波环境特性及模化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国电子学会会士、电波传播分会主任委员


个人简介:

吴健,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研究员级高工,电波环境特性及模化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欧洲非相干散射科学联合会理事,URSI中国委员会主席,国防科技创新特区主题专家组首席科学家,原国家863计划712主题专家组组长、国防科技工业“环境试验与观测”专业组副组长。研究方向:电波传播、电离层探测技术、电离层物理及模式研究,是本专业领域国内外知名专家。兼任中国电子学会会士、电波传播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空间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空间天气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论坛召集人—————


image.png

郭兰图

研究员,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所长助理


个人简介:

郭兰图,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所长助理,江苏省产业教授,青岛市拔尖人才,军委科技委某方向主题专家、装备发展部某技术专业组专家、青岛市军民融合发展智库专家、中国电子学会电波传播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中国指控学会电磁频谱安全与控制专委会委员。长期从事电磁频谱管理、复杂电磁环境建模等领域研究工作,先后承担电磁环境认知与管控领域型号研制项目11项,装备预先研究和基础科研项目10项。


—————报告嘉宾—————



image.png

朱庆林

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副总工程师


个人简介:

朱庆林,博士,研究员,2010年获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电科22所副总工程师,长期从事电波传播理论、电波环境监测及电波环境保障技术等方向的研究工作,作为负责人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30专项、H863、技术基础等项目,主持了多个电波折射修正设备型号研制、大气波导监测设备研制等项目。合作译著1部,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专利10余项,相关成果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集团专利优秀奖1项。


报告题目:电波环境及其对信息系统的影响

议题简介:电波环境作为复杂电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海环境、对流层、临近空间和电离层环境的复杂变化,对信息系统电波信号产生吸收、散射、折射等传播效应,导致无线电信号的衰落、射线弯曲、时延、反常传播、闪烁衰落、去极化等,直接影响信息系统的作用距离、探测精度、探测概率和通信质量等性能,强电波环境扰动甚至可引起信息系统信号中断。报告主要围绕电波环境效应及其对信息系统的影响,全面介绍了地(海)面、对流层、临近空间和电离层电波环境特性,还介绍了不同电波传播机理、预测模型以及电波传播效应对信息系统性能影响评估技术等发展现状,最后展望了电波环境及其传播效应研究发展趋势。


image.png

黄标

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正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


个人简介:

黄标,正高级工程师,现任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总工程师。负责完成和承担多项国家重大专项及863项目, 多次获得中国通信学会和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科学技术奖,主要研究方向为3G和4G的频率规划以及无线电监测技术。


报告题目:无线电监测一体化

议题简介:无线电监测是指探测、搜索、截获无线电管理地域内的无线电信号,并对该无线电信号进行分析、识别、监视并获取其技术参数、工作特征和辐射位置等技术信息的活动。本PPT主要介绍在无线电监测设施一体化系统建设中,所遵循的平台架构、标准规范、数据互联互通等,从而实现监测设施设备统一接口、统一调度、统一接入平台,数据互通。


image.png

王宇

中科院空天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青


个人简介:

中科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陆探1号卫星副总设计师/SAR系统总设计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领军人才;曾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发明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中国科学院优秀青年科学家奖、赵九章中青年科技奖。现任领域权威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GRS 副主编、Remote Sensing、雷达学报和电子信息学报编委。


报告题目:雷达成像与无意电磁干扰抑制

议题简介:随着地面辐射源和在轨SAR卫星的增多,电磁频谱资源日益紧张,星载SAR无意干扰现象出现的概率越来越高,已成为星载SAR系统设计和地面成像处理环节必须考虑和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依据干扰信号的带宽大小,可分为窄带干扰和宽带干扰。依据干扰的传播特性,可分为直达波干扰和散射波干扰。本报告基于在轨星载SAR实测数据,从雷达成像处理的角度出发,分别针对窄带干扰、宽带直达波干扰、宽带散射波互干扰,构建多种星载SAR无意干扰类型的数学模型,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干扰检测与抑制方案。


image.png

罗乐

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百人计划学科带头人

深圳研究院量子信息中心主任


个人简介:

罗乐,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百人计划学科带头人,量子信息和测控科研团队负责人,深圳研究院量子信息中心主任。于中山大学获物理学学士学位,北京大学获光学硕士学位,美国杜克大学获物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曾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和国家标准研究院联合量子研究所(JQI)任博士后和研究科学家,美国印第安纳普渡大学(IUPUI)担任物理系助理教授并创建囚禁原子与离子实验室。


报告题目 :基于原子体系的精密电磁场量子传感与探测

议题简介:传统的电磁环境监测技术主要依赖固定式、机载式、分布式传感网络,但是射频(RF)天线作为各种信号的接收器或发射机,大小限制受所产生或接收信号的波长的限制。如果要实现电磁环境全频段的无缝监测,则需要配备多种、多尺寸、多灵敏度的天线以完成信号的采集。基于原子体系的精密电磁场量子传感技术打破了这一限制,仅通过单个独立芯片体系便可以实现0-100GHz 频段信号的采集与接收。在超低频段利用囚禁离子运动态对电磁场的超灵敏响应,在高频段利用里德堡原子的大电偶极矩的高激发,量子传感设备可以完成宽频带高灵敏度的电磁信号探测,也可以方便的移动侦测周围电磁环境,以分析电磁背景噪声,并定位电磁辐射源位置,这是量子传感网络研究设计的关键前提技术。量子传感监测网络的建设对于国防巩固、战场态势的掌控支撑作用将愈加明显,是实现我国在未来电子信息化战场上抢占制高点的必要基础。


image.png

史清江

同济大学教授,博导

爱思唯尔高倍引学者,IEEE TSP编委


个人简介:

史清江,同济大学教授,博导,研究兴趣包括网络系统优化设计、网络/信号大数据、分布式机器学习。曾担任国际信号处理顶级期刊IEEE TSP编委,发表IEEE权威期刊论文70余篇,总引用5100余次(单篇最高引1200余次),连续三年入选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2019-2021),荣获华为优秀技术成果奖、华为技术合作成果转化奖、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自然类)、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发明金奖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政府间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青项目、国防基础加强课题等国家级项目以及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电科等企业院所委托的技术服务项目20余项。


报告题目:面向蜂群协作定位的电磁感知网络优化部署

议题简介:蜂群网络具有作业能力强、任务效率高、鲁棒性强等优点,已经在军民领域发挥着巨大的应用价值。蜂群网络一项重要的潜在应用是基于蜂群网络对感兴趣区域中的目标进行协作感知与定位,而其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蜂群网络的优化部署。本研究针对面向基于AOA的蜂群协作定位网络部署优化问题,建模分析了蜂群网络-目标位置几何构型对定位性能的影响,在目标位置区域不确定的情况下,提出了一种鲁棒高效的多无人机协同感知网络部署方案,为基于蜂群网络的信号感知与定位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image.png

张海霞

山东大学教授,博导,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个人简介:

张海霞,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山东省无线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泰山学者特聘专家。长期致力于智能无线通信与网络、人工智能等研究工作。主持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地区)合作项目、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山东省军民融合项目等国家与省部级项目20余项。任China Communications,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Letters等5个著名学术期刊编委。


报告题目:无线大数据全面赋能通信智能

议题简介: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线业务流量呈爆炸式增长。系统存储能力和计算能力的提升预示着无线通信网络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如今突飞猛涨的用户需求与超密集基站部署带来的能耗问题,要求无线通信网络智慧化,可自我演进化。在这种形式下,如何利用无线大数据赋能无线通信技术,使其能够精准分析用户行为、智能设计通信传输方案、接入方案、无线资源调度方案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报告将围绕无线蜂窝流量的精准预测问题展开,首先利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对网络流量进行时间近邻性与周期性建模,捕捉不同城市功能区流量模式的差异性;然后基于跨域数据进行迁移学习,辅助无线蜂窝数据进行精准预测。采用时间注意力辅助的卷积神经网络,捕捉流量数据的长期时间相关性,实现无线蜂窝流量的长期建模与预测。


image.png

方四安

讯飞数码副总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


个人简介:

方四安,中国科技大学博士,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研究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人工智能与安全专委会委员,中国认知科学学会认知建模专委会副秘书长。现任合肥讯飞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研究院院长,主要负责语音处理、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装发预研及军委科技委研究课题。2019年由某部主办的语言信息处理竞赛中,其团队获得英中机器翻译、单文档自动文摘和事件抽取3项第一的成绩,2020年某部主办的天智杯人工智能挑战赛,其所带团队获得遥感解译、舰船识别、文本纠错等3项冠军。


报告题目:基于电磁目标识别和知识图谱的频谱管控智能辅助决策

议题简介:针对电磁频谱管控领域常见的目标识别问题,创新性的将对比预测编码引入该领域,构建了基于预训练的电磁目标识别技术。进一步的,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知识表示与知识获取、知识融合与知识推理,构建电磁目标的知识图谱,形成电磁频谱知识工程系统,实现对电磁频谱领域的静态知识问答和动态事件预测,实现频谱管控的辅助决策。最后,基于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展望未来电磁知识工程的发展(多模态知识图谱构建,全自动知识图谱构建等)。



第十六届中国电子信息年会将于8月13-16日在中国广州黄埔区召开。作为中国电子学会成立60周年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年会以“电子新时代,强国新征程”为主题,将组织1场主论坛、30+场专题论坛,汇聚国内外50余位院士、300余位国内顶尖学者以及知名企业专家,年会同期还将举行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image.png



——参会注册——


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出席这一盛会,与在场嘉宾碰撞思想,共享成果。请您尽早与组委会联系确认参会意向。


image.png


扫描上方二维码注册。或电脑端访问进入电子年会官网注册参会:http://ceic.cie.org.cn/。


——联系方式——


联 系 人 :赵琦 程媛 和军芳

联系电话:4008061889 010-68600747 68600755

电子邮箱:academic@cie.org.cn

学会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普惠南里13号楼

欢迎致电咨询!



返回列表页

加入会员

学会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