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7
由中国电子学会主办的第十六届中国电子信息年会(CEIC),将于2022年8月13-16日在广州黄埔广州开芯国际大酒店举行,“电磁信息论:理论与应用”专题论坛由崔铁军院士担任主席,王承祥教授、戴凌龙教授、汪少波博士担任召集人,邀请马建国教授、郭立新教授、樊平毅教授、张朝阳教授、沙威研究员等领军专家和企业家,研讨基于电磁信息论的无线通信基础理论突破,分享基于电磁信息论的无线通信新架构与新应用。诚挚邀请学界和企业界参会者一同就电磁信息论在5G-Advanced中的突破展开广泛交流。
—————专题论坛议程—————
—————论坛主席与召集人—————
姓名:崔铁军(论坛主席)
职务: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电子学会理事
个人简介:
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IEEE Fellow,长期从事电磁超材料和计算电磁学研究,创建了信息超材料新方向。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被引用43000余次、H因子107。研究成果入选2010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16年中国光学重要成果、202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获2011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6年军队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姓名: 王承祥(论坛召集人)
职务: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执行院长
个人简介:
东南大学首席教授、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紫金山实验室教授、博导、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执行院长、欧洲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院士、IEEE Fellow、IET Fellow、中国通信学会会士、2017-2020年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的执行编委会成员、2020年“十佳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苏省双创团队领军人才、江苏省双创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6G无线信道测量与建模、电磁信息论等,已出版专著4部,发表期刊和国际会议论文450多篇。
姓名:戴凌龙(论坛召集人)
职务: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挂职),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个人简介: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挂职)、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 Fellow,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研究方向为无线通信传输理论与技术。发表期刊论文80余篇,谷歌学术引用17000余次,单篇最高2500余次。先后获IEEE ICC等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5次,以及2011年清华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2013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2017年IEEE通信学会亚太杰出青年学者奖、2019年《中国通信》最佳论文奖、2020年IEEE通信学会伦纳德•亚伯拉罕奖、2020/2021年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2022年IEEE通信学会莱斯奖、2022年IEEE ICC杰出演示奖。
姓名: 汪少波(论坛召集人)
职务: 华为无线通信空口系统领域的研究专家,无线网络RAN研究部部长
个人简介:
2000年从浙江大学毕业后加入华为;2000年-2008年,承担3G UTMS系统基带接收机算法设计工作;2008年负责华为无线物理层算法研究工作,承担GSM、UMTS、LTE和5G NR系统的物理层算法研究,为华为GSM、UMTS、LTE和5G NR产品的物理层及Low-MAC核心算法设计及网络性能竞争力奠定基础。2017年开始从事无线5.5G接入网络研究工作,贴近业界和技术前沿,从事无线编码、调制、波形、多址、多天线和RAN网络架构等领域的空口关键技术研究,并积极探索eMBB、uRLLC、mMTC演进增强技术及UCBC、RTBC、HCS和通信AI等5G-Advanced空口新技术。
—————报告嘉宾—————
姓名:崔铁军(论坛主席)
职务: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电子学会理事
报告题目:电磁信息论初探
报告内容:信息超材料将物理域电磁场与波的调控和信息域数字码流的处理融为一体。本报告重点介绍基于信息超材料的电磁信息论初探,试图将香农信息论和电磁波物理有机融合,为5G和6G无线通信提供指导。
姓名:马建国
职务:浙江大学微纳电子学院副院长、教授,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个人简介:
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IEEE Fellow,现任IEEE Trans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主编。德国获得工学博士、加拿大做博士后。1997年-2005年先后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电路与系统工程系助理教授和副教授,并任IC研究中心主任;2006-2021年8月先后在电子科大、天津大学和广东工业大学任教;2021年9月加入浙江大学。研究领域为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RFICs和微波电子学、毫米波与太赫兹微电子系统。作为主持人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
报告题目:针对未来无线通信的修正的香农信道容量
报告内容:1949年香农提出的理论最大信道通信容量是针对点对点的有线通信场景的。随着无线通信场景越来越复杂,特别是在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assive MIMO)技术大规模应用,B5G下很多的应用场合已经不再严格满足点对点有线通信的场景。针对无线通信的实际场景我们提出了一个修正的香农最大信道容量公式,表明高阶调制将导致理论最大信道容量下降。
姓名:郭立新
职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个人简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无线电物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4),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2),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首席。主要从事复杂目标和环境电波传播、散射与应用及计算电磁学研究。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4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出版专著7部,发表刊物论文380余篇。
报告题目:复杂地海环境中目标散射数据高效获取及应用
报告内容:现代高科技战争是陆、海、空、天、电磁与认知的六维一体化的战争,其中目标与复杂自然(包括干扰)环境的复合电磁散射特性是一体化战场信息感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升我国对复杂环境的态势感知能力,本报告基于团队已有基础,从电磁散射建模中的基本科学问题(精度、效率)出发,构建电磁散射(物理层)与信号处理(应用层)的关键桥梁,快速生成地海背景及目标复合散射电磁大数据产品,结合人工智能等算法,进行电磁数据分类、诊断及挖掘,实现数据驱动的地海环境及处于其中的目标特征提取,并将发展面向工业应用、自主可控的涵盖“基于电磁散射机理的地海杂波信号建模、海面与目标复合散射回波建模、目标检测与识别”一体化仿真软件。
姓名: 樊平毅
职务: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电子学会信息论分会副主任
个人简介: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长聘教授,曾多次到美国、欧洲、日本、香港和新加坡多所大学和研究所访问。承担过国家973、863、移动专项、重点研发专项、自然基金等项目。发表SCI 论文180多篇(IEEE 120多篇),申请国家、国际发明专利30多项,学术著作4部。获IEEE ICC2020、IEEE Globecom2014等 7个最佳论文奖, IEEE TAOS2020年度最佳论文,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2009) 优秀杂志编委。现任电子学会信息论分会副主任。研究方向包括广义信息论,移动5G技术,机器学习,网络编码等。
报告题目:面向智能信息处理的信息论新进展
报告内容:Shannon信息论的初始目标是为了解决数字通信中信息表示和信息传输的基本理论问题,为工程实现提供理论支撑。Shannon成功地给出了信源编码定理、信道容量定理和联合信源信道编码定理,在此基础上考虑了信息加密和网络信息传输问题,为现代信息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报告在回顾历史的基础上,对信息传输中信源、信道和信宿模块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梳理,并简单介绍了智能信息处理中信息论的最新进展,包括图像信号的熵率理论、信息重要性度量理论以及在稀疏事件检测中的MIM-GAN方法。最后介绍了信息论的目标迁移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其与电磁信息论的联系。
姓名: 张朝阳
职务: 浙江大学信电学院教授、工程师学院副院长、浙江省信息处理与通信网络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个人简介: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当前研究兴趣主要涉及通信、网络与计算前沿交叉领域,包括新一代智能通信与智能网络,感知、通信与计算一体化,网络信息论与面向通信、计算的编码理论等等。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和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多项。现任国家IMT-2030(6G)推进组无线AI任务组组长、国家科技部“多模态网络与通信”重点专项指南编写专家组专家以及IEEE TWC等国际期刊编委。
报告题目:电磁效应启发的感知、通信和计算
报告内容:电磁波作为无线通信的媒介以及感知探测的手段,已有久远的历史。长期以来,由于应用场景的复杂性和计算能力的限制,现有通信系统并没有充分考虑和利用电磁效应所带来的各种复杂传播特性和作用机理,其性能潜力和容量限界还有待进一步精确刻画。类似地,电磁效应在现有诸多感知和计算场景中也没有被充分挖掘利用。随着新型电磁材料和器件的出现和算力的提升,深度探索利用电磁效应来进行高效的感知、通信和计算正成为可能。本报告旨在交流这方面的思考和认识,并总结介绍部分相关研究工作。
姓名: 王承祥(论坛召集人)
职务: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执行院长
报告题目:电磁信息论助推6G/B6G基础理论突破
报告内容:报告首先介绍电磁信息论的内涵,阐述电磁理论、信息论、天线理论以及无线传播信道建模理论之间的联系与缺口。其次,介绍电磁信息论在6G与B6G时代的必要性,最后介绍电磁信息论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包括连续空间的电磁信道容量计算、融合天线理论与无线传播信道建模理论的无线电信道模型及信道容量计算、超大规模无线通信的空域非平稳信道容量计算等。
姓名: 汪少波(论坛召集人)
职务: 华为无线通信空口系统领域的研究专家,无线网络RAN研究部部长
报告题目:电磁信息论在5.5G无线通信中的挑战
报告内容:为满足5.5G无线通信对更大容量、更广覆盖、更好体验和垂直行业新应用的需求,充分利用电磁波信息承载能力的新型通信技术正在迅速涌现。电磁信息论通过电磁理论与信息论的交叉融合,为无线通信系统构建新的理论架构,有望为5.5G无线通信带来新的突破。本报告从电磁信息论的内涵与发展历史入手,重点介绍电磁信息论在5.5G通信中面临的关键技术挑战,并指出电磁信息论在5.5G无线通信中的潜在应用方向。
姓名:戴凌龙(论坛召集人)
职务: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挂职),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报告题目:面向6G的近场通信:原理、挑战和机遇
报告内容:超大规模阵列是超大规模MIMO、智能超表面、太赫兹通信、无蜂窝网络等诸多6G候选技术的共性特征。相较于5G大规模MIMO,超大规模阵列不仅仅是简单的天线数量级增大,更是带来了电磁场传播特性的质变。随着天线阵列孔径和通信频段的大幅提升,6G超大规模阵列将引入“近场效应”这一新的物理现象。本报告将深入讨论近场效应的物理机理,给出近场通信范围的明确定义,并分别从克服近场、利用近场的两个角度,提出面向6G近场通信的新架构、新方法。本报告将阐明,“近场效应”是超大规模阵列的双刃剑,既会给未来6G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带来新的挑战,也会带来新的机遇。
姓名:沙威
职务:浙江大学信电学院研究员、电磁信息与电子集成创新研究所副所长,国家海外青年高层次人才
个人简介:
入选国家海外青年高层次人才,欧盟玛丽居里学者,浙江大学信电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发表2本专著,8章专书,SCI论文150篇;贡献3个国际会议主题报告,1个短课程,36个邀请报告。谷歌学术引用7500次,h-index 45。IEEE,中国电子学会、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10个国际会议委员会委员,IEEE JMMCT, OJAP, Access期刊副主编。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PIERS青年科学家奖,6次国际会议学生论文奖。研究方向:计算及应用电磁学、微纳及量子电磁学,多物理场分析。
报告题目:平面波,角谱空间与通讯自由度
报告内容:从平面波的电磁属性出发,探讨了发射源与接收场之间的内在联系。基于工程研究者熟悉的傅里叶变换,引入角谱空间的概念,得出远场通讯自由度受限于有限的角谱空间及发射源物理尺寸的论断。紧接着,讨论近场相比较于远场,可提升自由度极限的物理原因。最后,针对移动通讯MIMO基站天线的设计,指出未来提升自由度的思路。
第十六届中国电子信息年会将于8月13-16日在中国广州黄埔区召开。作为中国电子学会成立60周年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年会以“电子新时代,强国新征程”为主题,将组织1场主论坛、30+场专题论坛,汇聚国内外50余位院士、300余位国内顶尖学者以及知名企业专家,年会同期还将举行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参会注册——
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出席这一盛会,与在场嘉宾碰撞思想,共享成果。请您尽早与组委会联系确认参会意向。
扫描上方二维码注册。或电脑端访问进入电子年会官网注册参会:http://ceic.cie.org.cn/。
——联系方式——
联 系 人:赵琦 程媛 和军芳
联系电话:4008061889 010-68600747 68600755
电子邮箱:academic@cie.org.cn
学会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普惠南里13号楼
欢迎致电咨询!
扫描二维码关注
中国电子学会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加入
中国电子学会会员
“烛光义教”照亮五峰山区 科技志愿活动惠及700余名师生——中国电子学会“烛光义教”公益科普活动走进五峰
科技赋能秭归,烛光义教起航——中国电子学会“烛光义教”公益科普活动走进秭归
定档 |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将于8月8日至12日在北京举办
中国电子学会推选2025年两院院士候选人工作启动
中国电子学会牵头编制《人形机器人标准体系框架(V1.0版)》
中国电子学会成功举办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总结交流会暨第十届青托、博士生青托启动会
2025年中国电子学会信号处理分会会员日活动圆满举行
中国电子学会雷达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二次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