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系统
个人会员
单位会员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资讯 正文

“2023复杂电磁环境效应及综合智能防护技术交流大会” 报告摘要 (二)

2023-08-07

(1)高空电磁脉冲环境产生与测试技术研究
吴伟 西北核技术研究所

摘要:高空电磁脉冲是一种典型的人为强电磁脉冲环境,具有高场强、宽频谱、广域覆盖等特点,可通过“前门”与“后门”耦合干扰或毁伤各类电子系统。系统信息化或智能化程度越高,就越对高空电磁脉冲环境敏感,也更易遭受强电磁毁伤。高空电磁脉冲环境产生与测试是开展强电磁环境效应、试验、防护等研究的关键技术支撑。本文介绍了高空电磁脉冲环境产生与测试技术的研究历史,分析了各项关键技术,给出了最新研究成果,并就未来面临的技术挑战进行了讨论。



(2)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无线电业务和技术管理

王晓冬 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

摘要:将主要介绍四个方面内容。首先从无线电管理体系出发,介绍频率、台站、设备等无线电基础要素的管理模式和新时期面临的主要挑战;从5G/6G、卫星互联网和物联网、雷达等主要无线电技术和应用发展角度介绍复杂电磁环境的发展趋势;从无线电资源管理角度,探讨复杂电磁环境的形成原因,及其对不同类型无线电应用所具有的不同意义,最后提出解决复杂电磁环境问题的若干思考和建议。

 

(3)基于多域数据的频谱认知与分析

王志欣 北京东方波泰无线电频谱技术研究所

摘要:本报告介绍了一种针对海量电磁频谱数据进行多域分析处理的思路。一是在信号调制特征和目标个体识别上,首先基于时、频、相多域特征图参数提取进行分析处理,提取隐藏的杂散成分和寄生调制参数,增加对辐射源的分析深度;其次将深度学习算法CNN、LSTM等引入调制识别,目标个体识别等,进一步提升不明辐射源、稀疏样本信号的分析效率。二是在辐射源定位方面,基于地物感知环境,引入射线追踪技术预测传播场强,提升在LOS/NLOS复杂环境下的辐射源定位精度。三是针对重点区域信号构建信号档案库,通过与实时获取的信号参数、身份、位置信息的多维度比较,进一步提升信号合法性判别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基于上述工作,有效提升电磁信号多域分析的深度与准确度,提高干扰信号的识别和定位效率,从而为实现重点区域无线电信号的进一步精细化管理提供有益的思路。


(4)基于数据挖掘的大粗糙度背景下地表后向散射建模研究

杨利霞 安徽大学

摘要:地杂波是雷达照射波与地面交互作用后的散射回波。实际地表环境要素种类及影响因素多变且复杂,使得地杂波成为对地雷达目标探测能力提升的主要障碍;同时也是制约对地信息感知平台的重要因素之一。与实测数据对比发现,理论模型(改进积分方程法)难以提供准确的描述和模拟计算。伴随着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深度学习技术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基于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开展的地表散射特性录取试验,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地表散射系数预测模型。通过与理论和实测数据的对比发现,该模型能够很好地表征雷达及地表参数与后向散射之间的关系;同时在大粗糙度条件下,深度学习模型能够提供优于理论模型的结果。实验结果可为雷达技术指标设计、杂波抑制及地面目标探测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5)电子装备系统级电磁脉冲的关键技术

邱扬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摘要:当前条件下,通信、指控、雷达、侦测等系统级电子装备正面临着HEMP (高空核电磁脉冲)、HPM - UWS (高功率微波超宽谱)、 HPM - NS (高功率微波窄谱)等为代表的新质强电磁脉冲样式的威胁。相对于单个设备,系统级电子装备由于构成复杂、耦合路径多,敏感要素多样化等因素,致使强电磁脉冲已经成为系统级电子装备急需应对的重大威胁。报告针对系统级电子装备的防护需求,论述了强电磁脉冲对系统级电子装备耦合通道辨识、系统防护建模与仿真、典型防护器件响应效应与建模、综合防护工程设计与测试评估等关键技术及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附:大会通知

关于举办“2023复杂电磁环境效应及综合智能防护技术交流大会”的通知


电子信息系统复杂电磁环境效应是一个涉及国防和社会多个应用领域的重要问题,如何面对电磁环境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性,利用智能技术,有效提高装备的综合防护能力,确保装备在复杂电磁环境条件下的工作性能及适应性等是我国科研工作者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此,中国电子学会拟于2023年9月16-18日在合肥举办“2023复杂电磁环境效应及综合智能防护技术交流大会”,将就复杂电磁环境效应及综合智能防护相关理论、技术进行交流。有关会议事宜通知如下:

一、时间地点:

2023年9月17-18日  9月16日报到  地点:合肥

二、大会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中国电子学会   

承办单位:

中国电子学会学术交流中心

电子科技大学

安徽大学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五一一研究所

电波环境特性及模化技术重点实验室

协办单位:

中国电子学会电波传播分会

中国电子学会雷达分会

中国电子学会信号处理分会

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雷达与对

抗技术研究所

试验物理与计算数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山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

敏捷智能计算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信息材料与智能感知安徽省实验室

河北省电磁频谱认知与管控重点实验室

电磁环境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

合作媒体:

《电波科学学报》

《雷达科学与技术》

《信号处理》

《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

三、大会组织架构

大会主席:姚富强院士

大会共主席:肖凯宁、冯富强、王国良、戎建刚、黄志祥、郭兰图、陈 颖

大会程序主席:李修和

大会组委会

陈曾平、刘佳琪、高梅国、杨利霞、陈 涛、涂震飚、 邱 扬、郝书吉

四、特邀专家报告(持续邀请中)

1、题 目:待定

报告人: 孔令讲 电子科技大学

2、题 目: 再谈“抗干扰摸边探底”

报告人:戎建刚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五一一研究所

3、题 目:电磁空间数字平行战场

报告人:李修和  国防科技大学

4、题 目:认知电子战试验——挑战与应对

报告人:王国良 中国洛阳电子信息装备试验鉴定中心

5、题 目:电磁环境大数据

报告人:郭兰图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

6、题 目:联合作战实验的思考认识

报告人:涂震飚  航天科工智能运筹与信息安全研究院

7、题 目:智能化“零功率”雷达相参压制干扰技术

报告人:李 宏   63880部队

8、题 目:雨燕敏捷智能系统及其对复杂电磁环境的再认知

报告人:陈 颖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

9、题 目:辐射式雷达电子战半实物仿真技术

报告人:刘佳琪 试验物理与计算数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10、题 目:强电磁脉冲环境生成与测试技术研究

报告人:吴 伟 西北核技术研究院

11、题 目:复杂电磁环境下雷达信号分选与识别技术

报告人:陈 涛  哈尔滨工程大学

12、题  目: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无线电业务和技术管理

报告人:王晓冬 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

13、题 目:基于多域数据的频谱认知与分析

报告人:王志欣 北京东方波泰无线电频谱技术研究所

14、题 目:基于数据挖掘的大粗糙度背景下地表后向散射建模研究

报告人:杨利霞 安徽大学

15、题 目:电子装备系统级电磁脉冲的关键技术

报告人:邱 扬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6、题 目:高功率微波武器融入体系兼容作战探讨

报告人:杨荣强 航天科工集团十院十部

17、题 目:战场电磁环境预测和效应分析

报告人:薛梦麟 航天科工集团二院

五、收费标准 

人数

8月1日

8月15日

9月10

9月15日

单 人

1000元/人

1200元/人

1400元/人

2000元/人

两 人

800元/人

1000元/人

1200元/人

2000元/人

三人以上

600元/人

800元/人

1000元/人

2000元/人

会议期间食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组委会提供会议会议资料、会议期间午晚餐

报名截止日期:9月12日。

六、大会组委会联系方式

中国电子学会  徐北明  手机:13910623758

收款单位:中国电子学会   

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公主坟支行

账    号:9558850200000514849

1690437409153152.png

返回列表页

加入会员

学会官微